住在城區邊緣地帶,開私家車到最近的地鐵站、公交樞紐換乘進入市區,這種被稱為“P+R模式”的出行方式在國外大都市很常見。今年上海將建設4個“P+R模式”停車場,并逐漸推廣這種出行方式。近日實地采訪發現,由于車位少、配套不完善,一些市民對“P+R模式”仍有疑慮。
家住閔行區未名園的黃先生駕車到最近的地鐵站只要10分鐘,每天他都用“P+R模式”上下班,可外環路地鐵站過少的停車位讓他非常頭痛。“這里停車完全免費,比在徐家匯每小時10元的停車費能省不少,但車位太少,每天都要早點來搶車位。”記者在外環路地鐵站看到,除某公司專用停車位,供“散戶”停車的免費車位只有8個。黃先生告訴記者,如果車位被占,他只能沿著滬閔路把車開到南方商城停車,然后從蓮花路站坐地鐵。“早上滬閔路非常堵,有時一公里路要開20多分鐘,這樣一折騰,每個月我都有一兩次遲到。”
附近的虹梅停車場有200多個車位,可據工作人員介紹,有時早上8點30分不到就已停滿。在虹梅路停車場外兩米多寬的人行道上,橫七豎八停著四五輛車,過往行人通行只能側身。“這些車都是早上沒占到車位,車主隨便一停就跑去坐地鐵上班的。”停車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。
由于缺少車位,一些車主不得不轉向社會停車場尋求車位,開銷反而更大。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:人民廣場附近的停車庫一小時收費至少10元,二號線淞虹路站附近停兩小時只需10元,加上來回8元的軌道費用,怎么算都劃算。但在淮海路上班的王先生給記者算了另外一筆賬:若兩人出行,來回就是16元軌道費用,且來回路上要花近一小時,車就要多停一小時,一個人就花18元,與在市中心停兩小時相差無幾:“考慮到交通、時間等因素,這不是有效的節約。”
據了解,今年初本市機動車保有量已近230萬輛,每年還在以14%的速度增長,按國際標準滬上未來停車泊位缺口將達67萬個。加之油價上漲,市中心停車費居高不下,如何選擇合理的停車點成了有車族關心的事。
不少市民開始在地鐵、交通樞紐附近的飯店、醫院、大賣場、小區等尋找停車位,然后換乘公交。市民黃先生每天把車停在芳甸路朋友家的小區內,換乘地鐵到人民廣場上班,不僅每月油費省下400元,原先每月1200元的停車費全免,即使每月補貼朋友300元,一年也能節省1.5萬余元。據了解,地鐵一號線延長路站附近一家醫院的停車場被換乘族擠滿,不得不計時收費;地鐵2號線延伸段附近的易初蓮花天山店300余車位一度全天飽和,其中大多數不是前來購物的車輛。一些賣場甚至醞釀收費或憑賣場購物收據免費泊車。
據有關專家介紹,形成“P+R模式”有兩大前題:一是城市擁有完備的公共交通網絡;二是需要建造帶有公益性質的“P+R”專用停車場,一些白天閑置的賣場車位與小區車位也是“P+R”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目前上海“P+R模式”尚在起步階段。同濟大學教授楊曉光也表示,上海公交分擔率達到60%以上才能說基本進入穩定期,目前上海這一數值約為25%。
一(yi)些市民建(jian)議,緩(huan)解(jie)市區停車難,節流之際也(ye)可開源:內(nei)環的(de)范圍較大(da),停車方案應(ying)按(an)具體路段(duan)、地(di)段(duan)細分來化解(jie)交通(tong)擁擠現象。一(yi)些市民舉(ju)例表示(shi):浦東(dong)招商中心門前(qian)、源深體育場(chang)等,可利用一(yi)段(duan)時間提供停車服務(wu),關鍵是管(guan)理到位(wei)。
|